呼延庚回到沧州后,将歩鹿孤乐平和张彦橘召来,落实他不在这些天沧州以及河北东路军民两政的进展。
目前沧州七成耕地都在柴大官人名下,让流民种粮暂时不要想,好在沧州靠海,在张彦橘的主导下,渔盐两业已经张罗开,加上已经收上来的夏秋两税,保证了河北东路居民和流民的基本生计,和呼延庚所需要的开煤铁矿的费用
呼延庚现在治下,有日后世界上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钢铁产地:除唐山以外的河北,和唐山,下辖的煤矿和铁矿是不缺的,而且基本未开发,矿源很丰富,发榜招贤,流民中也有人才,为了妻儿一口饭,见到石炭工人的岗位都是抢着来。张彦橘办煤铁矿,还是按照宋朝官办的思路,先办了一个碳监和一个铁监。呼延庚又曾把民兵训练手册中的找出一些内容张彦橘作参考。
这本民兵手册基本就是用来在苏军的履带碾过黑龙江大地之后培养游击队用的,里面就有一支孤立无援的游击队如何开辟根据地的教程,而里面关于煤铁厂的案例,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如何在日军眼皮底下建立起陶枣煤矿和炼焦厂,为给沂蒙山根据地配套,以及1942年反扫荡中物资销毁、转移、工厂保全的全过程。
当然,呼延庚只给了张彦橘关于工厂组建和管理的相关内容。
张彦橘现在就在向呼延庚汇报:焦炭现在还做不了,炼铁和炼钢只能用木炭,已经建起了一个炭窑场来烘制木炭。而在石碑河与黄浪河沿岸修造水车,用水力驱动风箱来炼铁,用煅铁和铸铁混合来炼钢。这些都是宋代旧有技术,不用呼延庚操心的。
“将主所送来的磁州铁矿工人,足堪大用,属下已量才施用,以每人年一贯钱签下合约。”
《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中说:“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磁州在宋代就是冶铁大镇。呼延庚过磁州,粮食钱财没有多要,而是把武安铁矿还残留在那里的矿工和铁匠带着家属打包带走,送到沧州,当地著名的十米高炉的图纸自然也落到手上,交给张彦橘。
呼延庚问:“那每日铁产有一万斤吗?”
张彦橘为难道:“高炉都是初建,要正式投产,还需时日。”
“那慢慢来吧,此事急不得。建高炉现下是谁在管?”
“李云。”
呼延庚拍拍额头,是该找个时间把自己手下的技术人员梳理一下,确定个待遇了,他顺口让王贯清记下来,他要抽时间见见各个行当的主管。
接着他又问起流民安置事:“有多少人愿意去泉州?”
“连流民带家属,万余人。”张彦橘回答,这个数字大大低于呼延庚的预估,流民即使背景离乡,想要跑到福建那么远的地方的人也不多。
呼延庚倒不介意人少,这批流民到泉州,主要是到船厂做工,人多了泉州方面也接收不了。
现任泉州知府是呼延庚的本家叔叔——呼延庆,两人还未出五服。
呼延庆也是呼延守信之后,在政和年间担任平海军知军事。
当年赵佶要与金国缔结海上之盟,让各地推荐使臣人选,政和八年(1118年)四月,登州守臣王师中上奏说武义大夫马政可以担当使臣,平海军知事呼延庆通晓外国语,又博学多闻善于辨谈,也可以委派。
于是皇上派马政和呼延庆以及将校七人士兵八十人,同高药师一起出使女真,让他们以买马为幌子,商议联合女真(金国)夹击辽国之事。
而呼延庆两次使金,和马政、马扩父子一起完成了外交任务,为宋朝争取到了最好的合约条件——燕云十六州归宋——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成为泉州知州守市舶使。
呼延庚占领沧州之后,让张横等人四处征集船只,呼延庆在泉州管着市舶司和船厂的事情就被提起,呼延庚以子侄的身份,写信给叔父呼延庆。他们关系还没出五服,而当下呼延庚名声大振,被公认是新君的心腹,呼延庆也特别热衷认下他这一门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