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和辽饷扯上关系的大臣官员们,则一个个的人前高兴人后哭,这是皇上第一次对建奴出手,完全了撇开了朝廷,自己搞了一个开门红。用建奴的鲜血,证明了一件事,建奴不堪一击。那以前辽饷政策的对与错,就可见一斑了,根本就不需要任何话语了。这场大捷就好象是一个疑问。锦衣卫能不伤一人对付一倍以上的建奴,辽饷如此多的钱两。又打了几个建奴?这钱有用吗?花的值吗?你们对得起老百姓这些年的节衣缩食,勒紧了裤带捐出来的辽饷吗?
北厩里是这样一番情景,而宁远城里这几天却是愁云密布,何去何从,成了辽将一个难以取舍的选择难题。
投降?看到了皇上的武力值不断的向上攀升,如若大明真出了一个中兴的皇帝,无论是朱元璋级别的,还是朱棣那样的,有如此战斗力,在配合上征战不断的节节胜利,战士、将士、统帅的素质都节节升高,国力再不断的提升。横扫一个二百万人的小部落,真的不是什么难题。大明这头巨兽一旦觉醒,那种恐怖力量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了的。钱有时候是可以砸死人的,但千万别把钱弄一个打水漂就可以了。辽将们当然知道这样的道理,每年到手的钱,不足一半,就是最好的明证了。
而且,建奴那边一位重臣、一个旗主、一个副将,全部遭擒,他们来的目的就是来找辽将商谈投降事宜的,但现在已经全军覆没了,真是黄泥掉进裤档里,不是屎也是屎了。建奴就是再大度也不会对辽将这些地头蛇的嫌疑置若罔闻的,再投降有了这个解不开的结,就算去了,有没有好果子吃?
另一方面,如不投降,这连失这几个军堡和锦州,目前和明皇已经有了代沟,虽然没有撕破了脸,但暗战也是已经有了几个回合。而且还要把已经从辽饷中弄到手,甚至是花出去的银子再交回到皇上之手,这的的确确太强人所难了。钱到手饭到口,哪里又有交出去的道理。世代相传的辽军都是吃着军饷的,直到老奴酋反明也被攻占,而后搞的这辽饷,这么多年吃下来,哪个将领不是吃的肥的要命。还回去又是谈得容易?
基于这薪面的考虑,三天了宁远这边都没有做出一个最有妥当的选择。最后在反复衡量之后,辽将们最后倾向于静观其变的观点。反正现在也没降成,丢失的军堡可以再夺回来,光复不就成了吗?等着看两方面的反应。以前线紧张为由,把祖大乐他们叫回来。到时候兵合一处,也有七八万的人马。若皇上蒙古节节胜利,甚至轻松胜了蒙古,交钱!挨板子就挨板子。以后慢慢想着找补,该低头的时候就得低头,总不能要钱不要命吧。若战事不顺,甚至是失败了。那主动权就重新又回到自己的手中来了,不恢复辽饷,那就不是现在这么简单了。
想好了这一点,辽将们光复锦州的战斗策略开始了。他们首先是杏山,权当是练兵了,袁可立如此一搞,也的确让他们有了危机感。
沈阳,已经病入膏肓的老奴酋,并不知道他的大女婿、侄儿、孙女婿都已经失败的消息,躺在床上不断的和病魔做着殊死搏斗。老奴酋一辈子都是个要强的人,这会还想着能够和病斗一斗,不过已经没有几个人看好他了。大家都忙着速度的站那队伍,迎接第二代大金之主的上位。老奴酋的儿子很多,最有希望的大儿子,已经因给自己献上了绿帽子而被杀了。如今最有人气值的,当然就是皇台极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