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西南依次为松山、杏山、塔山城和宁远(今辽宁兴城)重镇,皇太极十分清楚,锦州若破,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必定随之而下,宁远则成孤城,整个防线将彻底崩溃。
就在崇祯十三年三月,奴酋皇太极下令,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统八旗兵开赴义州。
不过这次清军并没有直接猛攻锦州,而是在义州境内筑城屯田,一方面等待蒙古、朝鲜随行军到齐,另一方面筹措攻城器具,逐步蚕食锦州外围据点。
锦州守将祖大寿收到探报,立即加急呈送京师,称建奴在外筑城,实则意在锦州,宁锦危急,请求朝廷援军。
然朝廷此时深陷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复起一事,中原五省遍地烽火,官军连败,根本无力理会辽东战事。
这一拖就到了四月末,皇太极亲往义州、锦州察看地形和明军态势,并且召集诸王公贝勒大臣商议,最后决定围而不攻,对锦州长期围困,断其饷源、歼其援军,并以此迫使守城明军出降。
济尔哈朗、多铎分别率八旗、蒙古各部与朝鲜联军由远及近,进围锦州,为实现长围久困之计,清军每三月一次轮换,克期修整。
这时杨嗣昌率京营出关督剿农民军,崇祯皇帝刚刚腾出手却又得知辽东战事再起,且锦州危急,立即召集各部院大臣在朝议上商讨方略。
廷臣议论纷纷,主张不一,有人惊慌失措的甚至建议迁往南京,有人主和,但大部分的人都主张重新启用正在狱中的孙传庭,让他督领九边各镇援军驰援锦州。
但崇祯皇帝大为恼怒,觉得自己刚刚将孙传庭下狱,这么短时间内释放有损天威颜面,严令此事不得再提。
不久,蓟辽总督洪承畴上疏,称清人屯兵锦、义两州之间,实为“持久之计“,不可轻视,力主战守双策。
经过激烈的廷议后,崇祯皇帝采纳。
祖大寿据守锦州城,率城内辽兵趁清军立足未稳之际而主动出击,济尔哈朗守成有余却攻伐不足,清军接连小败,且围城不严,所以一直都没能接近锦州城。
其实说是围城,实际上却远远没达到皇太极的预期目的,城内明军甚至都能看着对面清军大营而出来行走,最后再从容自若的回城,这算什么围困。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崇祯十四年的三月份,皇太极下令,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替郑亲王济尔哈朗主持围攻大局。
多尔衮率领两白旗到锦州城外,先向诸贝勒参领了解城内外情况,紧跟着便以蒙古八旗、汉八旗、朝鲜兵为先锋,满洲八旗居后,迅速逼近锦州城峘。
多尔衮亲率巴牙喇督战队位于阵后,发下严令,但凡随行军中有溃逃者,八旗兵当立即斩杀。
在这种情形下,清军逐渐疯狂起来,驾着攻城器具数日不断的围攻锦州外城,明军虽然奋力抵挡,但仍然伤亡惨重。
多尔衮因为城内投降明军的泄密而得知锦州火炮射程,他立即改变战术,于明炮火射程之外绕城四面扎营,掘壕堑,设栅木,封锁各条通路,使锦州外援顿绝。
三月底,锦州城东关守将吴八什献关出降,清军继而攻占锦州外城,士气大振,内外形势急转直下,祖大寿向明廷报称:
“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