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佛道两教兴盛,道教有玉华门为翘楚,另外还有龙虎山,紫微宫,不二观等道教圣地。佛教亦是宝刹众多,京城内便有两座天下闻名的寺庙,大悲寺与大威德寺。
大悲寺的僧侣心肠慈悲擅布施,每逢有灾年饥民涌入京城之时,必开设粥棚日夜不停赈济灾民,人人都知道大悲寺的和尚个个菩萨心肠。
大威德寺的僧侣则好辩机,无论佛事法事还是国家朝廷事都有大威德寺的高僧品评争辩。一个个高僧大德口吐莲花,引经论典蔚为壮观。人人都知道大威德寺的和尚个个能言会道。
无论是大悲寺还是大威德寺都香火旺盛,每天来烧香进佛的信男善女不计其数。也由此可见大正朝的百姓还算富裕,起码还有闲钱去烧香养佛。这两座名刹也因此富得流油,不光有钱还有势,一些达官贵人也常常来进香请愿,更别提那些官太太官小姐,每初一十五来烧香礼佛那是必备功课之一,因此也就与朝堂里的各方势力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比如茶党和南党一脉人士爱去大悲寺,帝党和青党的人马则去大威德寺。泾渭分明不越雷池半步。
既有富的流油的寺,也有穷的揭不开锅的庙。
出京城向北五十里有座冷清山,山上有座冷清庙。
山如其名,方圆百里人烟稀疏,冷冷清清。
庙如其名,十天半月也没有来上香的,同样冷冷清清。
冷清寺里连主持带僧人以前总共十八人,所以自嘲是冷清寺十八罗汉,前些年有个僧人实在耐不住冷清还俗下了山,于是十八罗汉变成了十七罗汉。
没人上香也就没有香火钱,寺里众人过得实在是清苦至极,无奈之下庙里的主持苦耳大师想了一个办法,既然你们不上山,那我们就下山去!
下山谁家死了人,需要和尚做法事超度的,冷清寺的就会主动找上门。冷清寺的法事不光念经还顺带奏乐,美名曰佛乐。
冷清寺的十七罗汉练得个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起码糊口不成问题了。
这日里冷清寺的十七罗汉在苦耳大师的带领下又要下山做法事,拿琴的拿琴,搬鼓的搬鼓,一派热闹景象。收拾完毕后大家鱼贯下山,刚刚走出寺门,突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晴空万里无风无云却天降大雨。
雨来得疾,去得也快,只几息的功夫便停了。十七罗汉面面相觑,苦耳抬头看了看万里无云的晴空又低头看了看浑身湿透的袈裟,长叹一声“要有客人来了”
一会儿的功夫山下便走来一群人,大概二十多人,个个都是劲装汉子一看便知是有功夫在身的好手。为首的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器宇轩昂一表人才,虽然穿着并不是十分华贵但周身散发着一种凌厉之气。青年人后面跟着一个鸠面老者,双眼如隼般警觉的四下观察。
一行人步行至山门,看到浑身湿漉漉的冷清僧众,似乎有些奇怪。为首的年轻人一抱拳说道“几位大师要去向何方?我等前来上香进佛,还劳烦大师行个方便”
湿漉漉的大师们似乎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位富贵公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全都望向苦耳大师。
苦耳大师人如其名,长了一张极度悲苦的脸,那张脸好像一个皱巴巴的苦瓜绿里透黑,大大的眼袋好像两只口袋挂在脸上,整个人也佝偻着身子,让人觉得仿佛受尽了这世上所有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