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书包 > 农夫三国 > 371.黄渔

371.黄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虽同样不结冰,南阳的冬季却要比长沙冷许多。

人老了,在这样的冷天里真不想动弹,可是睡眠也少,再窝在榻上左右睡不着。

天才微微亮,前几日早上有雾,到正午放晴。今日不见起雾,想是阴天了,黄渔轻叹口气,还是坐起身来。

他的叹息声很轻,可外间的人耳目聪敏,听到叹息声,便自推开门进来。

“阿爷可是醒了?”

说话的少年四肢修长,双眼明亮,知道黄渔耳朵不好,前面一句估计听不清楚,又咧着嘴大声笑道:“阿爷起得早!”

这是廖青家的仲子廖刨,黄渔沉默着点点头,少年郎便靠过来,手脚麻利地取衣物鞋帽为他穿戴。

待收拾妥当,廖刨扶着黄渔出门,廖青妻罗氏从厨房门口探头出来,谄笑着招呼:“阿翁起了,今日可还去船坞?”

他耳朵背,罗氏的声音也很大。

在家也是无事,闷得慌,还是去船坞呆着自在,黄渔又沉默着点点头。

罗氏便急缩回厨房去,黄渔在屋院里走动几步,有些畏冷,由廖刨搀扶着进厅房中去等待。

这娘俩都早起做了准备,不一会,罗氏就将一碗鱼肉,一碗羊肉,一碗腌菜羹端进来,廖刨跑去帮手,将蒸笼中的米饭抬进。

黄渔摇摇头,略有些不满,就算那邓使君重视船匠,赏赐下的东西甚多,日日这般奢侈。也有些过了。

饭菜丰盛可口,可黄渔如今的年纪也吃不了多少,小半碗饭后,便停下箸。看廖刨吃饭。

这小子倒不输自家当年,连吃三大碗饭、将剩下的肉食全吃完,才停下扯抹布擦嘴。

发现黄渔起身出门,罗氏又探头大声喊:“河岸风大。今日天冷,阿翁仔细身凉!”

听到母亲的话,廖刨忙跑回黄渔卧室,取出狐裘,追上给老人披到背上,再大声笑:“邓使君赐下裘衣,阿爷今日正该用!”

黄渔看他一眼,点点头。等少年又套起牛车,搀扶着他上牛车,爷孙两个齐往船坞去。

这一家子的殷勤黄渔明白,不过为学他那点手艺罢了。

自从黄渔到宛城,邓季便让北海船匠廖青一家奉养老人,可是并非亲儿孙,岂能才几日便得相处融洽?在黄渔眼里。廖青一家子殷勤都有些做作了。

无论邓使君还是廖青家,为的都是自己造楼船、造战船的手艺,掏干自家手艺后,还能如此相待么?

在白沙洲为刘表辛劳几年,老到不能再做活计,才得放归回家,黄渔万万想不到,等待他的却是家人尽遭疫而亡的噩耗。

若不是前主家刘绪,黄渔都想跳进江里,把这身老骨头喂鱼算了。

儿孙尽亡去。自家这把年纪。还能做什么?还能再图什么?

遭受如此打击后,黄渔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能看淡。

前主家将自己与第一批船料送到育阳交付后,又继续驾商船往长沙、南郡收购船料去了,他为自家外甥倒舍得卖力。可自己如今已七十有余。再挣扎活两年,也就该死了。膝下儿孙全无,造船手艺那邓使君、廖青真想要,拿去就是,难道自家还有必要藏着?

船坞离宛城只有四五里路,但牛车行得慢,足用了三刻多时间才到。

船坞外间军士把守甚严,黄渔从被育阳官府送至宛城起,进出已有七八次,每次却都还有人探头到牛车中来检查。

邓季的船坞也不算小,牛车入内,从几十栋新建起的房舍前、从装放生牛皮、棉帆的库房门前经过,一直行到淯水边造船之地才停下。

一架八丈长的龙骨架在岸边,此时,众多匠人正在上面制作、测量,旁边守着两名文吏,不停往册子上记录各项数据。

廖刨扶黄渔下牛车,又为他将狐裘系紧,一起往船上行去。

对于邓季的船坞,黄渔第一日观察后就得出结论,太麻烦太死板,连最微小的木楔都要求丈量精准,如此造船,几时才得成?

廖青等北海船匠,黄渔倒没什么好说的,试制出的第一艘艨艟在老人到之前半个月已经下水,虽然才行驶一个时辰就开始漏水,不得不驶回搁浅在船坞边上,但老人去看过,只有数处结合部不稳、风帆的位置也不对,北海船匠们第一次试手,能有此结果已是很难得。

黄渔虽因心灰意冷,平日话极少,但造船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长处,平时几乎都不说话,只有在船坞中例外,看见不恰当就会忍不住要责怪,精妙处就要赞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