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书包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第二十八章 舌战群儒(下)

第二十八章 舌战群儒(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继恍然大悟,原来这位黑脸大汉就是盛京将军毕力哈,僧格林沁的三子。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是博尔济吉特氏子孙,世袭郡王,后因率军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其主帅林凤祥、李开芳有功,被咸丰皇帝晋封为亲王,世袭罔替。毕力哈自年幼时就跟随父亲东伐西讨,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太平军和捻军,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击败过英法联军。去年,僧格林沁征剿捻军时阵亡,同治皇帝为了抚慰博尔济吉特氏满门,也因为毕力哈素有军功,就任命他为盛京将军。

毕力哈向奕拱手道:“恭亲王,我是个粗人,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不懂什么治国之道。我只知道,英国是虎狼之国,英国人都是禽兽不如。咸丰十年,先父与英法联军作战,廊坊一役,光牺牲的将士就有一万多人,我的叔父和二哥也都阵亡了。英法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洗劫了圆明园。您现在要和他们讲和,这让我们这些带兵的人如何想得通?让我们如何享受下的将士交待?我观察过残余英军在塘沽构筑的滩头阵地,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只要肯再死上两万人,我保证拿得下来。”

奕倒真犯难了。自己是总理王大臣,是当今皇上的亲叔叔,权势熏天,炙手可热,自己提出要与残余英军议和,换做一般官员,是绝不敢反对的。即便有人敢反对,自己也可以利用权势压他一压。但是,毕力哈和父亲僧格林沁都是功劳盖世,又全忠心耿耿,自己再去压他就不合适了。偏偏这毕力哈还是一介武夫,和他去讲什么“新政”大局的道理他也未必能听懂。

这个问题实在棘手不已,奕竟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张继看到这个景象,从队列里站了出来,也向御座打了个千,说道“皇上,臣理藩院左侍郎张继有话要讲。”

同时皇帝饶有兴趣地看了张继一眼,说道:“哦?原来你就是两次击败英军的大功臣啊?你跟着伯涵与英国人打交道也有一年多了,听说以前还曾经游学英国,想来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你说说吧。”

张继躬身道:“嗻”,说着,转身对毕力哈道:“毕力哈将军,下官张继,有几句话想同您商榷。我要事先说明的是,我也有亲人和朋友死于英法联军之手。所以,我非常理解您的想法和心情。您跟着僧格林沁老亲王爷曾率军大败英法联军,您是我大清的巴图鲁,我敬佩您。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告慰您的叔父、二哥和那些牺牲将士的在天之灵?不是再起战火,再兴兵戈。而是照顾好他们的家人,让他们平平安安地活下去。而是如林则徐大人所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实业、改善民生。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些英法联军也有自己的子孙,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后人再去背负这些仇恨和杀戮。您刚才说,只要肯再死上两万人,您保证拿得下来残余英军的滩头阵地。这一点,我绝对相信。但是,我想请问您,那两万人姓甚名谁,家住何处?他们是谁的儿子,是谁的丈夫,是谁的父亲?这天下有哪位父亲,哪位妻子,哪位儿女愿意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只为了报仇而死在战场上?难道只有那一万牺牲将士的性命就是性命,这两万将士的性命就是性命了么?”

毕力哈被这一连串的反问问住了,他脑子发懵,脸上的刀疤不停地抽动着。半晌,毕力哈道:“张大人,就算你说的有道理?难道我的叔父。二哥和那两万将士就白死了么?”

张继坚定地摇摇头,缓缓道:“不,他们没有白死,他们不会白死。他们是为了我们大清的独立和复兴牺牲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与日月同辉。他们是我大清真正的巴图鲁。”

毕力哈默默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张继又对倭仁拱手道:“倭中堂,您是饱读圣贤之书,深谙圣贤之道的老鸿儒了,您也说过,我大清乃是‘王道乐土’,应当以‘公忠为刀剑,礼义为干橹’。您对那些残余英军尚且能做到发放‘圣贤之书’,讲解‘圣贤之道’。为什么偏偏对自己的百姓这么苛刻呢?那些矿工也是被逼无奈,才选择暴动的。只要我们加以感化、规劝,一定化解他们的力戾气,让他们重新归化向善的。当今皇上乃是至仁之君,即位以来数次大赦天下、蠲免钱粮,一定会宽恕这些无知矿工的。”

同治皇帝赞许地点点头,道:“松涛这话,可谓至言。朕素以仁孝治天下,视天下万民如子,不愿轻易刑伤一人。这次矿工暴动,原因在于矿监贪虐,大多数矿工都还是良善百姓。朕的意思,要迅速派员赶赴云南,会同云贵总督德楞泰处理善后事宜,要以安抚为主。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用兵。至于残余英军,朕主张先对滩头阵地进行一段时间炮轰,给他们再造成一些伤亡,彻底摧毁他们的信念和士气,在此基础山,我们再主动提出议和,通过签订新的双边条约废除一部分旧的不合理条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与英国实现和解,还能收回一部分利权”。同治皇帝转头对奕道:“六叔,这两件事就由您统筹安排吧。朕的意思,处理云南矿工暴动就派松涛去,他思维敏捷,适合向暴动矿工们宣示朝廷恩旨。至于残余英军事宜,仍由伯涵全权处置,他与英军打交道快一年了,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同治皇帝又回头向珠帘后问道:“太后以为如何?”

珠帘后传来一阵细腻的女人声音,“皇上处置得当,就按皇上的意思办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