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书包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第三百四十五章 土地兼并(中)

第三百四十五章 土地兼并(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然而,土地总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人也总有勤奋和懒惰之分,再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雨旱灾害总是不期而至,渐渐地,一部分人开始通过直接购买和借贷抵押的方式获得了另一部分人的土地,出现了新的地主和自耕农。又由于税负沉重,而士人是不必纳税的,越来越多的自耕农选择将土地卖给地主,自己则成为地主的佃户。于是,地主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而自耕农拥有的土地则越来越少。

但是,财政支出是基本不变甚至逐渐增长的,税负也就越来越沉重,又由于自耕农的减少,自耕农所承担的税负就越来越重”“。等到自耕农无论如何也无法承担税负的时候,只要稍有雨旱灾,农民起义就会再次爆发,政权更替和与之相伴随的土地分配也就再次出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陷在这个死循环里走不出来。现在,也仍旧一样,钱富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同样地,钱富的思维也绝不是偶然的。中国自古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着持续的兼并战争,粮食成为了最重要的军需品。于是,各诸侯国都推出了“奖励耕织”的政策。汉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也推行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政策。到了汉朝中期,为了限制豪商巨贾的势力,汉武帝刘彻又推行了“算缗”和“告缗”政策。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基本上沿袭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样一来,普通百姓就形成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维,他们通过经营商业、手工业赚到了钱,但是,他们又担心国家会通过变相的“算缗”和“告缗”剥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他们不将这些钱投入扩大再生产或者进行投资,而是选择用这些钱购买土地,实现资产保值的目的。钱富的思维就是典型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他通过开面摊赚到了钱,却不愿意用这些钱买间门面、开家面馆,也不敢用这些钱购买大清铁路运输公司和大清远洋运输公司发行的铁路公债和轮船公债,而是想要用这些钱赎回自己的土地,最好能再多买几亩,回乡当个地主,过上安安稳稳、没有风险的日子。

张继知道,相比“守旧派”官员的反对,类似钱富这样的遭遇和思维才是推行“新政”最大的障碍。但是,洞悉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真谛的他知道,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逐步提高企业和政府信誉、逐渐发展商品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不经意间,张继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什刹海一带,想到恭王府就坐落在什刹海附近,自己回京之后又还没有拜会过奕,于是,张继决定,去恭王府走一趟。

……

坐落在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乃是北京城内最为气派雅致的王府。这座宅子原本是乾隆宠臣和珅的府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任军机大臣、户部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府邸。嘉庆四年,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免去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下令抄没其家产,这座宅子就被嘉庆皇帝赐给了胞弟庆亲王永璘。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皇帝又将这座宅子赐给了弟弟恭亲王奕。和珅、永璘和奕都是极为注重享受的人,在这三代主人的用心经营之下,这座宅子也被修葺得越发气势宏伟,景致宜人。

雪下得越发大了,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打在张继的肩膀上。张继抬头看看天空,天色仍旧是阴沉沉的,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之中不肯出来。那么一瞬间,张继仿佛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不过,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张继放宽心,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碎琼玉,向恭王府走来。

……

张继走到恭王府的时候,远远地就瞧见奕的贴身护卫凤鸣岐正站在恭王府的正门前。只见他四下张望着,表情似乎十分焦虑,看样子,是在等什么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