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骏还未高兴两天。一场朝廷地辩论拉开了帷幕。辩论是由江南一役地胜利而引起地。首先发难地是一个七品地吏部给事中。大明开朝以来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与六部相对。每科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六科掌侍从、规谏、拾遗、补阙。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虽然品阶十分低。可是权力十分大。成为监察机关。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可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就算是堂堂尚书见着了这种七品小官也不敢轻易得罪。这些官员大多由年轻地官员充分。他们不谙官场。不懂得圆滑处世。却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设计出这一套以下克上地规矩。制衡高官。
由于明军在江南地胜利。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南部、江苏南部等地地光复。朝廷内开始传出一个迁都南京地声音。大明建国以来南京便是大明地首都。后来燕王朱靖难开始迁都北京。南京开始作为大明地陪都使用。成为历代太子地坐镇场所。南京也同样拥有六部。其地位与北京相当。而跟随朱骏入缅地官员中。大部分都是南京六部地官员。可谓是中兴地主力军。因此从海都迁往南京。让南京成为帝国中心地奏请得到了许多人地附和。甚至连沐天波与杨嗣德都是摇摆不定。
“皇上。南京乃大明龙兴之地。如今皇上据有四海。坐享天下。应当着人修缮南京宫室。择日迁都。以应万民浮望。”
“是啊。南京乃是富庶之地。建制和宫室都是现成地。海都虽好。可毕竟乃是蛮夷之地。如何能够久居?”
在吏部给事中发话之后,立即引来了无数朝廷大佬的附和,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迁都南京,以海都为陪都。
朱骏却不这样看,南京确实曾是大明的首都,可是海都如今也并非再是蛮荒之地,这些官员们只想着光复天朝上国的土地,对狄夷之地不报太大的兴趣,可是朱骏有兴趣啊,海都在南洋,一旦迁都去了南京,那么大明对南洋的控制就要削弱,一旦将来有少数民族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造反,大明的军队如何应变?而首都设在海都就少了这层顾虑,京城的戍卫部队可不是吃素的,而且海都继续成为首都,也将大量的增加汉人的人口,几十年之后,南洋的汉人比例越来越高,而各族人口也会随之减少,只有这样,汉人才能雀占鸠巢,将整个南洋据为己有。
其实矛盾的中心点并非是什么龙兴之地,也并非是什么狄夷蛮荒,主要还是认识上的差距,官员们认为天下便是中原和江南,而朱骏犹豫后世的眼界,心里已将全世界纳入胸怀,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上有着比江南和中原更加肥沃的土地,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够先期占有,那么几百年之后,一旦国界稳固,再想夺取就要难上几百上千倍了。
大臣们说起来可谓是一套接着一套,引经据典,先谈先皇,再谈太祖,接着又扯起江山社稷,七嘴八舌,可谓是理由充分的很,可是朱骏一点也认同,海都乃是南洋的中心,距离印度次大陆、非洲、乃至海路通往欧洲都是极为方便的,一旦迁往南京,虽然那里曾是中央王朝的心脏,可是并非是世界的心脏,朱骏在海都经营多年,不可能将它轻易抛弃。
朱骏用的仍然是从前的法子,一个字,拖。随你怎么说,也随你怎么骂,哥们不下朱批,你拿哥们有什么办法。大臣们闹腾了许久,见朱骏不为所动,也是无可奈何,你说了这么多废话,人家根本不听有什么办法。于是又有聪明人开始玩起了迂回战术,建议皇上仍然定都海都,而设南京为陪都使用。
对于这个折中的想法朱骏倒没有反对,南京毕竟是中央之国的心脏,在那里设立陪都,既可安置皇储,让他在陪都熟悉政务,又可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于是大笔一挥,让人宣旨。
………………………………………………………………………………………………
关于有读者说民粹主义,小弟实在不知道怎么答,这里只反满,对于其他各族的少数民族并没有采取任何压迫的政策,而之所以要反满,恐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不必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