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书包 > 官策 >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表面的和气!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表面的和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陈京下一个视察的目标是市工业园暨下岗职工创业产业园。

这个产业园以前就有,这是荆江上一届班子花了很大力气才把这个产业园弄起来,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京上台以后,由于考虑到下岗职工的群体,把鼓励下岗职工创业纳入了产业园的布局之中,产业园重新挂牌,就有了现在新的名字。

产业园管委会是正处的架子,管委会主任周进强是从区委书记调过来的,有招商背景。

老实说,陈京对产业园没有寄予多大的期望,因为当时荆江的头号问题是国企问题。

国企问题就像一座山,压得荆江财政喘不过气来,陈京给自己定的方针是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到这个问题上,所以,其他的工作,他都能放就放了。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荆江内燃机厂找到了婆家,荆江船厂的问题解决也只是时间问题。

其他一些中小型国企,有了大厂的榜样在前,这个工作交给柳新林,陈京也可以放心。

情况发生的这样的变化,陈京就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理所当然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要提上日程了。

陈京这一路就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荆江缺乏真正抓经济的干部,柳新林算有能力,但是他肩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没有精力去专门抓经济,抓第三产业。

荆江政府徐兵要总揽大局,而且徐兵这个人搞守成可以,搞开拓创业,锐气差了一些,办法少了一些。

至于常务副市长刘德才,最近这个人很不稳定,暗地里搞了不少事,最近班子内部整体和谐,唯一有不和谐的就是刘德才在暗中在使坏,陈京现在还没抽出手来对付他。

第二个问题,现在荆江缺乏正确的发展经济和抓第三产业的路子。人要致富,需要找到路子,地方的发展,老百姓要致富,也要找到路子。

陈京最近一直在分析荆江的优势,如何发挥荆江的优势,找到一条适合荆江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这是他亟需考虑的问题!

微闭双目,陈京脑子飞快的转着,想得有些头疼。

而刚才在纺织厂食堂的那一幕场景,在他脑子里久久挥散不去。

一个五岁不到的小孩,这个年龄应该是上学的年龄,奈何家里如此条件,却只能整天像放羊一样放在一家污染极重,环境条件极差的厂房区玩耍。

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因为有一顿肉吃,那么一个羞涩的丫头,却不顾形象,狼吞虎咽。

这就是荆江人民的生活!

陈京在荆江执政的时间刚刚一年,可是这一年,他想的问题,做出的各种努力,超过了他以往任何一个岗位。

而不知不觉,他的心已经紧紧的和荆江这块土地联系起来了。

在工作方面,他从未有过的投入,在做事方面,他从未有过的认真。

他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只是他看到荆江人民的生活,他就想到了儿时的自己。

那个时候还是计划体制经济,母亲还是民办教师,还吃不上商品粮,一家人的口粮基本都是靠父亲商品里粮的那个红本本来解决。

那时候陈京一家五口人,一月商品粮只有二十多斤大米,其他的父母工资加起来,只够买二十斤额外份额的粮食。

而且那个二十斤,很难有大米供应,有时候就是玉米、小米一类的。

有时候粮食供应紧张,家里还买红薯。

陈京记得那个时候他最不爱吃红薯,一锅子大米和红薯煮一块儿,大米都在下面,红薯全在上面。

陈京总是把红薯翻出来,只吃下面的白米饭,搞得和妹妹经常为争东西吃打架。

现在晃眼过了这么多年,那样的岁月似乎渐渐的在陈京的记忆中淡去了。

可是在荆江这个地方,陈京的所见所闻,陈京真正的零距离和老百姓接触,竟然又让他想到那曾经的艰苦岁月。

那个时候,家里的父母亲戚聊天,他们是多么渴望当官的人能够有好的决策,他们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们能吃饱肚子,这个要求过分吗?

陈京还清楚的记得,那一年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政策下来。

当时他住郊区那些农民一个个兴致勃勃,喜极而泣的情形。他们一起找到自己的父亲,请知识分子帮他们丈量田土,给他们算每户每家分的土地,山林,还有水田。

那个时候他们是多么的对党和国家领导感恩戴德?

现在,多少年以后,陈京自己走上了领导岗位,领导了荆江数百万人。

他脑子里经常就想,这几百万人中,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当官的能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